高晓松渊博吗?是的,但他同时也经常错漏百出

时间:2018/12/28 23:18:25 赞:0 踩:0 阅:2002 标签:高晓松

一直欲将自己塑造成翩翩君子、渊博学人的高晓松,近来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实在有假面文人之嫌。

  第二季奇葩大会上,方文山前来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。作为一名“内行人”(高晓松语),高晓松在恭维方文山的同时顺便供奉了一下他自己——他觉得自己在华语乐坛已经够厉害了,对于大多数作词人,高晓松那是“拿着胳肢窝夹着笔,都写得比你好”。可是,方文山却让他彻底臣服了,“甚至开始怀疑人生”。

0.jpg

  他说自己第一次听到方文山作词的歌曲《娘子》时,十分惊奇,觉得写得忒棒了,“给我的震撼非常的大”。0(3).jpg

  高晓松老师为什么如此震撼呢?因为他发现,方文山竟然可以“用第三人称写歌”!

0(4).jpg

  被高老师盛赞的《娘子》是首好歌,这一点的确不假。

  相形见绌之下,高晓松说自己决定闭关俩月,誓要写出比方文山厉害的歌词,而且是要学人家用那破天荒的第三人称写歌。于是,他憋出了《杀了她喂猪》和《彼得堡遗书》。相信没有多少人听过高晓松这两首极其冷门的歌,即使听过,坦白讲,也许你会更希望自己的耳朵不曾接受这样的折磨。

0(5).jpg

  关键是,渊博的高晓松老师,尽管以第一第二人称(你和我)创作比较常见,但用第三人称写歌并非方大师首创好吗?华语乐坛用第三人称创作且传唱度广的好歌曲并不难找好吗?您犯得着这么震惊嘛!

  齐豫《船歌》,作词罗大佑,发行时间1989年;

  谁的梦中他呀不说话

  谁的他呀何处是我的家

  张艾嘉《爱的代价》,作词李宗盛,发行时间1992年;

  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

  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

  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

  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

  张学友《她来听我的演唱会》,作词梁文福,发行时间1999年;

 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

  在十七岁的初恋第一次约会

  那首在KTV把高晓松老师感动得无以名状的的第三人称创作范文《娘子》,收录于周杰伦的专辑《JAY》,发行时间为2000年,以上随手列举的三个当代华语流行音乐的例子,均早于《娘子》的问世。

  更早的,也能举出例子。孔尚任的传奇剧本《桃花扇》有一句唱词:“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……”是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?创作于清代。

  而在2000年之后,所谓的“以第三人称写歌词”也并不少见。

  林俊杰《她说》,作词孙燕姿,发行时间2010年;

  她静悄悄地来过

  她慢慢带走承诺

  梁静茹《她》,作词今今/黄婷,发行时间2012年;

  她迷上旅行,用风景盖住痛

  她离开了朋友,把自己放逐

  国外的例子也一抓一大把。1999年上映的电影《诺丁山》,主题曲歌名就叫《SHE》,几乎每句歌词都以“She”开头,以高晓松老师的观点来看,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创作奇观了吧。

  以上所举的都不是什么生僻例子,如果高晓松老师连这些都没听过,那只能说明高老师孤陋寡闻,但我们矮大紧一向是卖见多识广这个人设的呀!既然高老师不可能没听过,他却依旧可以脸不红心跳地将方文山的“第三人称写歌”捧到开山鼻祖的程度,那就是满嘴跑火车跑出惯性的结果咯?

  其实,高晓松逮着一嘉宾就乱吹乱捧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。

0(7).jpg

  吴秀波上《晓说》那一次,高晓松的谄媚都可以作为范本写进教科书了。吴秀波之前出过一张专辑叫《爱之战》,词曲基本他一手包办,才情的确是有的,谁年轻时没写过几首诗呢?作为青春舞曲听一听还是很舒畅的,水平有多高实话算不上。

  但高晓松唯恐夸少了下不来台,于是笑嘻嘻地说《爱之战》里那一句歌词“向你举起我珍藏的白旗”是华语歌词里边非常高的水准,没几个人能达到。可以说是赤裸裸昧着良心的恭维了。

  这跟恭维“从前有一个人叫小明,有一天他死了”是后现代解构主义文本的巅峰之作,味道是一样儿一样儿的。

0(6).jpg

  还有一期,高晓松采访吴宇森导演。为了讨好吴导演,一开场哔哩吧啦说吴导演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多牛逼,别人只有一个手指印,他有俩,还有中文签名。可以看出,高晓松对吴宇森导演的吹捧是建立在美国好莱坞为大这一基础上的。吴导演的艺术成就只有依靠好莱坞手掌印这一外在荣誉才得以成立。这本身就透露出高晓松人格里对于权力和荣誉的趋鹜。

  怪不得连曾经的大boss马云,都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酸过高晓松:“我觉得高晓松那也不叫口才好,他的知识结构各种乱七八糟,我也不知道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,但听着很舒服。”

  马云的这一评价其实很符合高晓松对自己的定位,他曾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门客。

  “当门客有个好处,就是随便说,反正公子听完,出去跟皇上说,说错了皇上把他斩了,我再去别人家当门客。公子一说对了,皇上高兴了,公子升官了,回来赏我,美酒美姬,也挺好。岁数越大,越没有那种自己要当公子的雄心,我觉得这样挺好。

  做门客有个好处,就是叫献言不献身,尽力不尽义,我就说话就完了,献言就完了,但是别献身去,为什么事业献身去,还是别干。尽力不尽义,我能尽点力,哪怕为这个国家也好,为这个时代也好,但是我不尽义,就是我不殉葬,我不陪你一起。”

0(8).jpg

 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职业,门客(又称食客)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是专门为当权者提供服务,提供治国理念、战争策略,助其趋吉避凶。

  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门客对主人的依附,这就使得门客必须养成一招生存秘诀:看脸色说话、见风头行事。门客与主人的关系甚至有点像露水情缘,也就是高晓松所说的“献言不献身,尽力不尽义。”形势好,大家一起热乎,形势坏了,各奔西东。当然,也有誓与主公共存亡的侠义型门客,但估计那不是高晓松的理想。

  从高晓松在节目里对嘉宾的奉承,以及数次创业的不成功,可以窥探出他的门客风格:

  1、 语言是他的最大生存技能,他的语言不在于表达真实,而在于通过美言来获得利益,他懂得避重就轻之术,懂得用语言耍太极,这样的语言因此充满蛊惑性;

  2、 重蓝图轻执行是他的u做事风格。喜欢坐着逼逼,不爱站着动手;一起傻乐吹牛可以,到实际执行环节,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大;

  3、 他拥有敏锐的嗅觉,见风使舵,永远在寻找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宗主。

  也只有这样的高晓松,能够一边渲染“诗与远方”的浪漫,一边将自己的节目定位成“谈朋友、说美女、聊生活,教人怎么快速成为一名文艺青年”;一边强调音乐人应该葆有一份独立和清高,一边在企业家、脱口秀主持人、导演、制片人的斜杠中团团转。

  只能说,门客高晓松,有渊博,更有投机。

  本文作者_思琪


评论一下

发表评论

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,请登录注册